关于设计
date
Apr 20, 2023
slug
talk-about-design
status
Published
tags
随想
summary
type
Post
设计的定义
何为设计?老板说,设计就是在全局的解中间,寻找到最优的那个解的过程,就叫设计。
理解老板所谓的设计,要抓住三个重点:
全局的解
你得清楚系统中间哪些是固定不变的,哪些是可以变化甚至是替换的,以及这些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到底如何。你需要理解系统的方方面面,知其然和所以然。通常来说,不管多么简单的系统,都很难达到。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我认知范围内的——全局的解,这显然只是一个子集。对于我不知道”我不知道“的事情,我显然无能为力,老板批判要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,不要让自己成为公司的短板,这点我深以为然。
最优的解
何为最优的解?这其实是你对设计目标的明确定义。这个明确定义不仅仅是功能和性能上的,也应该包含诸如成本,实现难度,量产相关因素的考虑,它是一个多维度的评估结果,具体要看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,或者所处的位置在哪里。比如,IC一般是先做一版功能满足的,然后再做一版costdown的,这两次有不同的目标,最优的定义也不尽相同。
对于功能和性能上的参数,一般需要比较两个东西:指标,以及指标的浮动范围。比如,电源输出5V,100mV的纹波。这个5V是指标,100mV就是波动。指标通常来说相对容易实现,这一般是从设计的功能上来达到,而波动更多的是关于系统稳定性的考验,通常比较难做到更好。所以最优解也不仅考虑指标,也需要在设计方案上就兼顾波动,而且这两者往往是对立的,使得最优解又变成了某种妥协。
老板喜欢萃智的思想,萃智的核心想法之一就是在需要妥协的地方寻找不妥协的创新点,所以上面所谓的妥协,是否真的需要妥协又变得待定,只要你的意志力足够,说不定真能够获得突破。
总之,最优解是一个既确定又模糊的存在,如同全局解一样,我们往往也只能定义出符合认知局限的最优。创新之难,也体现于此,你甚至不知道你努力的方向在哪里,也挺悲观的。但换一种想法,只要足够优,而且能够通过迭代,不断的更优,或许才是现实的情况。一上来,就通过设计找到最优,怕是天方夜谭了。
寻找解的过程
互联网思维成长起来的一代,会有一个核心的理念,那就是迭代。做出产品→获得反馈→更新产品循环。老板不喜欢这样,或者说不太认可这种产品级的迭代。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仿真→测试→数据循环。具体来说:
- 仿真。在产品设计和实现的时候,就充分调研各种设计方案,并利用专业的工具来模拟系统,建立系统模型,并在模型上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,然后找到合适的解。
- 测试。按照仿真的模型和方案,搭建物理系统实测,交叉验证仿真和实际系统,并针对实际系统做进一步的调优。
- 数据。记录数据,建立真实的物理模型。可以的话,更新仿真的模型,用于下一步优化。
我们所谓的迭代,是互联网思潮下,time is money的产物,是为了更快的推出产品,所以在时间线上的迭代。而老板的迭代,是方案维度的迭代,在一个产品节点内,会循环测试大量的方案,而这显然需要巨大的时间和人财物的投入。而且还需要你有深厚的理论功底,真正的理解你的方案,否则的仿真和测试,都是笑话。这种方式,天然就不是一般公司可以驾驭的,又费钱又费人,就好比气宗和剑宗的差异,入门极慢,但如果公司真的能够积累下一批人才和流程,那战斗力也是爆炸的。
以上,是这两天被老板的轮番轰炸下的一番感想。当然了,也并不是这两天才生出的,对老板设计的方法论,这几年的耳濡目染,也渐渐的理解了一些。老板一直想在公司强推他的这一套,但阻力颇大,我认可这个方法论,但它是否匹配当前的条件,我没有办法判断——如同那个最优解。